close

 

「練習曲 對於台灣土地的認知練習?

image   米蘭幽香:臺灣電影《練習曲-單車環島日誌》_观弈路人_新浪博客

近日一部描寫一位具聽障的大學生騎單車做八天七夜的環島遊的電影,激起了許多討論漣漪;突然之間,電影當中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成了熱門的話語;同時,「騎單車看寶島」也成了一股新興的休閒潮流。

大多數看過電影的人都對電影當中美麗的影像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人驚覺「台灣竟然這麼美!」;另一些感動則是來自於電影中所穿插出的各種小情節,人們感受到這塊土地中透出的濃郁生命力一種糾結著時代記憶、生存張力及夢想追求的感受。

就像「明相」(影片中男主角)的台灣「鐵馬」之旅,在這土地上每一天都有無數的人以各種交通工具進行移動;飛機、高速鐵道、火車、汽車將人們運送到需要的目的地。而人麼為何需要這麼多的移動方式呢?這不外忽是一種需求,一種結合著權力、時間價值因素下的縝密反應;各種不同的身體,以其經濟力、時間需求決定其身體移動的方式。當然,身體的移動方式的差異,也成為「看到」及「理解到」這塊土地的差異。

近來有兩則有關於新交通聯繫方式的出現,導致了兩個城市人民焦慮的新聞;一為坪林人抗議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導致其舊有的觀光效益喪失;當地居民甚至說這個小山城已經瀕臨「滅村」;二為台三線重鎮旗山鎮的居民抗議在國道10號的通車後,人們直接由國道終點下交流道直通美濃、六龜或茂林等地,導致過去旗山作為轉運中心的位置不保,因此旗山在近兩年來經濟大不如前。

這兩個過去扮演著空間聯繫的中點樞要意義隨著新的聯繫方式的出現而遭到「降級」,在台灣歷史其實是一個常態;台灣早年縱貫線(清朝官道)的一些重要運補地有一些早已消失於歷史中(鐵線橋、茅尾港等);而在日治1908年的南北火車線貫通後,有些城市的崛起(台中),一些則逐漸湮滅(如舊湖口);在持續的時光中,無數的交通建設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於土地、地點的認知及想像(例如高雄空間的意義便由鼓山轉移到如今的市區)。

一些研究指出,中古時代的人們,80%的人們在其一生中不曾離開過自己出生的城市或是出生地方圓5公里之地;而如今每一個人每一天幾乎都在移動;甚至移動得越快速、越遙遠代表著經濟力的越強勢。(候鳥族)

人們如今的移動或許是常態,但「現代移動」與舊時代的移動最重要的差異乃是由於時間價值的改變,人們越來越傾向於「點對點」的快速移動;現代人們的移動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同時,時間的壓力不允許現代人停留及張望,因此人們對於空間的認知趨向於只有「離開」及「抵達」的那兩點,而不再有具有「中間」的部分。

或許正是失去的「中間」懷想,讓許多中產階級對於腳踏車繞行台灣的「練習曲」特別有感情;他們對於沒有時間壓力的「八天旅程」的憧憬,同時他們張望著他們不曾真正「看」過的土地。

說來也真的很諷刺及衝突,台灣有著全世界最密集交通建設的規模,但人們其實離開自己的土地似乎越來越遙遠;台灣有著最多元的聯繫選擇方式,但那「中間」似乎只是以睡覺、或是「休息站」中的小便及買紀念品的方式打發過去。而「練習曲」或是「鐵馬旅遊」的暴紅或許正是「虛擬的」補起了人心中嫌少留住的那一片「中間失落」地帶。

當然,真實與夢想永遠是有落差的;絕大部分的身體總會因為各種原因(身體虛弱、意志薄弱、時間壓力)寧願舒服得吹著冷氣做身體的移動,或是在電影院中練習「認識」、「感動」我們的土地。或許這正是我們需要「練習曲」這種片子,來偶而提醒一下大部分的過於忙碌及懶散的身體;但反諷的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有著知覺障礙的「明相」來告訴大家這些地點及事情呢?這些人、地、事、物不就隨時在我們身邊嗎?這個毫無道理的答案,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我們自己的一切,同時也很少真正在乎過。

「練習曲」的熱潮或許即將過去,「鐵馬遊寶島」的熱情其實也會很快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鑽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