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建築文化以及技術的文化

未提供相片說明。

對於常有機會到先進國家觀摩其建築文化的朋友大概都會感歎台灣公共建築的設計及施工的確不如人。當然,這個困難狀況的根源難以歸咎於單一的原因,但是若由「教育」觀點的面向觀察,實在不得不相信我們建築教育的發展走在一條很有問題的道路上其歸根究底便在於設計及營建施工中的聯繫無法接軌,而這個崩解的訊息還在逐步加大。

建築是一個複雜且巨大的「產品」,它的成功絕非依賴單方的努力,而是集眾人及各種不同的設計及施工面向才得以完成。安藤忠雄的巨大成功絕非他個人的天才設計,而是集結了成功的結構設計、混凝土施工、玻璃、木頭及金屬加工以及現場的工地管理及整合。在近20年來,台灣的建築設計界其實已經累積了夠多的人才,而夠多且無限開放的資訊也早已將建築設計的文化推向和其他國家具等同視野的第一線。然而,儘管我們的人才已有能力設計出具與國際水準的建築設計,但卻苦於施工及營建水準的不齊;對於有心在設計上勇於突破的建築師,其設計常礙於營建「執行」面上的困難而退縮;甚至,勇往前進時,常哀歎於「自找苦吃」的窘迫。

技職教育以及建築技術教育體系的溶解(melt-down)正是近年建築教育的問題之一。然而歸咎於其背後的根源正指向兩個根源;一為傳統文化中對於技藝的鄙視,導致技職文化的弱勢腳色;二為大學的建築教育中的訓練及課程常訓練出一些無法接軌於實業需求的人力。往好的方面看,這些大學教育下的人力將會在未來複雜且快速變化的就業環境中尋出新路;往壞的看,建築教育訓練若只是成為「普科」訓練,無法成為專業的投入者,這對於建築教育的投資不僅成了浪費,也形成台灣建築無法再繼續朝向正向發展的關鍵。

在近來頗為引人注意的一個日本節目「住宅改造王」中,我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建築師或建築士們似乎相當了解各種材料的施工及材料特性;他們和其他施工者的密切配合或是甚至讓自己就成了施工者中的一員他們裁量木材、壓克力材或是金屬材,自己使用器械造出各種被設計出的傢俱等。再往歷史的源頭看去,在19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著名建築師都具有工匠淵源;甚至,離我們不會太遙遠的路易斯康(Louis Kahn)、密斯(Mies van der Roch)、波塔(Mario Botto)、安藤忠雄等人都有著與工匠不可分離的關係;其三者為石匠系統,而後者則曾經做過短時間的木匠工作。

談到技藝訓練,曾經在18世紀時有一段有趣的討論。在這一段時間人們相當有興趣了解過去人類的歷史,並以對原始文明的觀察來推論建築的起源為何,這其中相當關鍵的問題便是建築發展的起緣是來自於「石頭」還是「木頭」文明。這其中的差異,牽涉到有關「牆」、「裝飾」、「建築柱式」等的建築理論。耶穌會教士羅傑於M. A. Laugier1753出版的書籍中櫫楬了以木構造為中心的理論;他認為人類建築文化來自於以木頭所架築出來的「原始屋」(primitive hut),而人類後來模仿了這簡易的木造樑柱體系,發展出後來的希臘式石造樑柱建築。這段具複雜背景的歷史爭論並非我要在此提及的內容,而是隨著「木文化」為中心的理論被接受,許多19世紀的理論學家開始認為建築的學習必須來自於「模仿自然」、「模仿原始」原則的學習;甚至有的專家直接指出,最佳的建築學習來自於木構造的技術學習。

再重新觀察日本建築文化的成就,似乎不難相信一種具原始特質的木構造文化竟是有可能就是培育日本建築成就的基礎。

在崇拜他國建築成就的同時,或是努力的想要在設計上提昇競爭力的努力上,其實還不如想想如何訓練出更加優秀的營建者以及專注於技藝上的專業者。因為,沒了這一項專業的配合,再好的設計都是紙上建築。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未提供相片說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鑽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